内容摘要: 本项成果依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综合集成作物生长、发育、遗传、演化等学科的理论和新技术,按照“广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评价、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原则,通过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年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重大进展: 1.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相配套的种质保存完整体系,并首创了利用超低温处理解决野生大豆等6种难发芽种子生活力快速检测的难题。同时,建立了确保入库种质遗传完整性的综合技术体系,并长期安全保存作物种质资源达180种作物33.2万份,位居世界首位。 2.查明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并新收集和引进种质7.5万份。其中,收集野生大豆种质6000余份,占世界野生大豆90%以上,并首次发现了长花序、胰蛋白酶缺失体等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8种新类型,确立了我国是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的国际地位;收集野生稻种质5000余份,并首次在江西东乡、湖南茶陵和江永等地发现8处普通野生稻分布点,打破了先前国际上公认的普通野生稻分布北限为25°N的结论,特别是江西东乡野生稻的发现,使分布北限推移到28°14′N,向北延伸了3°14′,进而明确了我国普通野生稻在世界上的独特性。 3.通过分子标记和与已知基因进行等位性测验,发现1个小麦主效耐盐、1个大豆隐性抗花叶病毒3号株系和大麦的5个隐性、1个不完全显性矮秆等8个新基因,并将其定位于相应的染色体上。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普通野生稻花药培养技术难关,建立了高效转移外源基因技术体系;创造携带目前很少利用或与已知基因来源不同的水稻、小麦、大豆等高产、抗病、耐盐新种质19个。 4.新建和规范作物种质资源品质、抗病虫和抗逆性鉴定方法29项,并鉴定作物种质2100万项次,从中评选出优异种质1475份。其中,168份直接用于生产,累计种植面积5.52亿亩,新增利润203.55亿元;386份作为亲本育成新品种427个,累计推广33.54亿亩,新增产值1647.63亿元。 发表论文1655篇,出版专着58部;为资源利用者编写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目录60册、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目录16册,并进行了分发。 本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长期安全保存技术体系、入库数量与质量,以及野生大豆、野生稻和新基因新种质研究利用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本项成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作物育种、基础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应用前景。 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