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繁育大棚里的丹参苗长势旺盛。
▲实验室里的丹参组培苗。
▲已经走根的丹参生产苗。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在四川丹参主产地中江,丹参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5万亩以上,是当地重要经济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但由于长期采用根段种植模式,当地丹参已出现种性退化、出苗率下降、抗逆性降低等问题。
2020年以来,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中药材产业服务第51团(以下简称“第51团”)在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及中江县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丹参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优质克隆苗-优质良种-优质生产苗”3级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并在集凤镇、辑庆镇、富兴镇等核心产区开展丹参组培苗推广应用。
与传统根段种植相比,组培苗种植有何优势?要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还需解决什么问题?近日,记者前往中江寻找答案。
增产超30% 新技术助推丹参高效种植
今年,德阳市中江佳裕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佳裕丰专合社”)在辑庆镇永远村种植了约100亩丹参,其中有40多亩种植丹参组培苗。“前段时间温度高又缺水,根段种植的干死了约三分之一,但组培苗种植的丹参几乎没受影响。”说起组培苗,佳裕丰专合社负责人邱荣亮赞不绝口。
何为组培苗?“可以理解为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种苗。”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廖进秋介绍,该项技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可实现丹参种苗的快速繁殖。“只要取丹参植株上的一片幼嫩叶子或者茎尖,就可以实现发芽、生根,最终长成完整植株。”此举,可大幅度提高繁殖效率,满足大面积生产应用需求。
从组培实验室移栽到大田,环境的改变会不会对组培苗的成活率产生影响?面对记者的疑问,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姜媛媛给出了否定回答。
“一方面,组培苗本身的抗性强;另一方面,在移栽到地里之前,我们会先将扩繁的组培苗移栽到种苗繁育大棚进行炼苗,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保证其成功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她介绍,如果配套栽培技术实施得当,组培苗后期移栽到大田的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甚至100%。
实际上,这并非佳裕丰专合社第一次用组培苗。“我们试栽了好几年,种出来的丹参根条粗壮、结实,而且色泽很好。从产量和品质上来说,都比根段种植的丹参要好。”邱荣亮告诉记者,合作社利用组培苗种植的丹参亩产能达到1800公斤,较根段种植增产30%以上,还“更好卖”,价格更高。
优势还不止于此。“根段种植需要11个月以上的生长周期,但组培苗种植可以将其缩短到6~8个月,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实现春秋两季移栽。”团队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利表示,从实际产出、时间成本、土地综合利用率等角度综合来看,中江丹参组培苗技术都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加快成果落地 规模化与机械化势在必行
在位于集凤镇石垭子村的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里,一片片利用组培苗技术种植的丹参已进入果期。“长得好茂密,而且一个缺窝都看不到,产量低不了。”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瑞武笑着说。
几公里外的中江县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种苗繁育大棚里,一垄垄组培苗长得郁郁葱葱。“前段时间才从组培实验室移栽过来,炼苗效果很好,扦插苗也已经在走根(即根系生长)了。”张利教授透露,10月将在此举办一场丹参组培苗秋栽高效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会,“除了开展技术培训,还要把这些组培苗免费赠送给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加大组培苗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是摆在专家团队面前的下一个重要任务。“免费试种,大家热情都很高,但花钱采购,大家又很犹豫。”采访中,不论是种植户还是专家,都坦言亟需解决组培苗成本居高的问题。
“苗子有点贵。”邱荣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春栽按成本价集中采购的组培苗一株约0.6~0.8元,一亩地所需的苗子成本约3000元,但传统根段种植一亩地的种根成本仅需500元左右。他希望,组培苗成本能控制在1500元以内。
对此,专家团队早有成算。“如果进行大规模生产,组培苗单株成本可以控制在0.3元左右,亩均成本控制在1000元出头。”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老师邓雪雪透露,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也在考虑引入当地龙头企业,以企业化运作、批量化生产降低组培苗成本,加快科研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
另外,通过提高丹参机械化应用率,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效益空间也很重要。去年12月,由“第51团”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研发的丹参收获机械二代样机下地试机。新机器在一代样机基础上加大了最大挖掘深度,还可根据丘区地形调节挖掘深度,进一步降低丹参破损率,提高明茎率。
“从实验角度看,组培苗生产技术已经很成熟。开展丘陵地区丹参组培苗种植机械化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实现丹参种植全过程智能机械化是接下来我们的重要科研方向之一。”张利说。